手机愈加智能,也愈加好玩,它占据大家愈加多时间,侵入你我的生活。到处都能看到有人在智能手机上发微博、打游戏、看小说……不单是成人,还有不少孩子,成了十足的“手机控”。面对孩子的“手机情结”,不少爸爸妈妈无奈又烦躁。
家有“手机控”的孩子,爸爸妈妈到底该怎么样面对?
詹女性讲述:上卫生间儿子都要带手机
这个学期,大家给孩子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为的是便捷联系孩子。可我目前特别懊悔:就不该为孩子配备手机!开学一个多月来,儿子的心思仿佛都在手机上,只须在家,就能看到他不时把手机翻来覆去地摆弄。
天天起床,儿子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天天睡前,儿子最后一件事是放手手机;平常,若一段时间手机没动静,肯定能看到他不时地查询手机。更叫人看着心烦的是,儿子边看电视也要边玩手机,就连上厕所也把手机带在身边。在厕所里,他会蹲上半天不出来———这“臭小子”不是在用手机打游戏就是在用手机刷微博。
在国庆长假里,儿子更是机不离身。那天,大家一家人自驾车回老家,旅途四个小时,虽然车上颠簸不断,但儿子还是盯着手机屏幕打游戏,在我的不断提醒和制止下,他才非常不情愿地收起了手机。
反正,儿子着了手机的“魔”!自从买了手机,手机就成了儿子随身携带的一个“玩具”,有时他的同学来家玩,他们说的好象也都是手机里的什么游戏。
其实,上小学五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儿子就提出了买手机的需要。那时候大家感觉孩子太小,再加上大家家离学校不过10分钟的步行路程,联系起来也比较便捷,所以大家没答应儿子的需要。
上初中,儿子被电脑派位到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尽管儿子也曾念叨说班上不少同学都配手机了,但大家一直担忧儿子的自制力不够,担忧由于手机致使他学习上分心。所以,一直到了这个学期开学前,大家才决定满足孩子的需要。毕竟,校园里的手机非常普及了,同时,有了手机联系起孩子来的确也更便捷。
在配备手机前,大家也与孩子“约法三章”。可是,孩子却没大家期待的那样自律。目前,我不只担忧儿子由于手机辐射伤害身体和影响视力、担忧儿子总是低头摆弄手机影响关节和脊椎成长,而且还担忧儿子对手机产生像“上网成瘾”一样的依靠。同时,我还担忧由于手机依靠影响儿子的心理健康和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面对成了“手机控”的孩子,大家到底该如何解决?
林瑛点评:自信不足易成“控”一族
控,取complex的开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现代社会时尚各种“控”,特别是青年,从美食到时髦到玩偶到明星,无所不可以“控”。在种种“控”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成瘾心理在作祟。从詹女性的描述中,大家可以看出,她的儿子确实对手机过度依靠,是个典型的“手机控”。
为何会出现“手机控”?为何大家特别是青少年特别容易对手机等事物着迷上瘾?
有心理学家觉得,人类有4种基本本能:一是寻求新经验、好奇的本能;二是寻求安全、畏惧的本能;三是寻求反应的本能;四是寻求赞扬的本能。但凡可以满足大家这类本能的事物,都拥有叫人成瘾的条件。而手机本身新颖繁多的功能、互联网间接互动的特质、便携隐蔽的特征恰恰可以满足大家的这类愿望。于是,在手机不断普及、功能渐渐健全、为大家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有愈加多的人陷入了手机的“温顺陷阱”。
同样用着手机,为何有人“控”得厉害,有人却可以把握得益?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和人的挫折历程与个性特点有关。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常常受挫、自信不足、兴趣缺少、内心空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人,容易成为“控一族”。相反,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获得收获感、兴趣广泛、内心充实、人际交往顺利的人则不容易为手机如此的身外之物所影响。
詹女性的儿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变化最激烈,和爸爸妈妈的交流交流变少,而转向寻求同伴的认可,并且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有强烈好奇心。而手机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要。特别是很多不善于和同伴面对面交流的孩子,通过手机短信、QQ、微博等延时交流工具,可以更顺利地表达我们的想法,达成一种获得广泛交流和认可的心理假象,在获得现实日常没办法获得的满足感的同时,难免过度沉迷其中。
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把“控”手机的青少年称为“活在气泡里的世代”。他觉得,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大家包裹起来,让所有些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六英尺屏幕上。常常用手机的青少年不但缺少和周围人的交流,对爸爸妈妈的需要也更为不听话。
这一层气泡隔绝了“自我”和外面的关联,叫人变得愈加孤独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懒散、消沉。同时,心理学家还发现,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叫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况,长此以往会叫人出现“注意力障碍”,比较容易由于外面的干扰而分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做深度的考虑,这对以学习为主业的学生而言,影响特别明显。
专家建议:鼓励孩子多面对面交流
1.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害处